正德厚生,臻于至善

均势理论

大英良心汉弗莱:

这个世界的学术、舆论都陷入了一种“小清新式”的自我陶醉:

在分析问题时候,引经据典,左思右想。确实,你用的理论体系、知识结构都对的,没问题。可问题在于,就是跟实际情况完全不匹配。

各国决策者难道不懂你那套体系、结构?懂,全懂。但就是不用。原因是知识体系是“大局已定”下使用的分配规则,现在明明就是争斗时刻,在这个时期,什么规则都没用,世界就在争夺与被争夺之间反复。

知识界恰巧最不擅长这个。因为现实是不按套路出牌的。所以看来看去,大家都觉得非常疲劳。但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有大的思想创造。宛如1910-1930,1950-1970。

老狼曰:
任何品种的国际秩序,本质上都来源于一种稳定的国际力量均势格局,不均势,无秩序

老狼曰:
国际均势体制第一个版本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最近一个版本是雅尔塔体系

老狼曰:
规划设计要有结构概念,不能够只看到功能和界面

老狼曰:
看实质,看规律,看本质
看症状,看病因,看病根

中文名:均势理论均势
外文名:Balance of power theory
简    称:均势理论

均势理论均势,一词系指国际间力量对比的一种暂时的势均力敌的状态。作为一种思想,它在欧洲外交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概述

  • 最古老、最重要的国际政治宏观理论。
  • 现实主义认为,国家间最大的差别是权力差距,这种差别具有最重要的政治意义,国际政治就是国家之间因权力差距而展开的竞争。有些国家谋求扩大权力差距,获得霸权;有些国家力图缩小权力差距,建立均势。均势理论探究权力差距与国家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它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国家会追求均势?均势为什么会出现?均势对国际政治产生什么影响?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 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争强权,求和平》(1948年)
  • 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1977年)
  • 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1979年)

一、均势

均势(balance of power)是国际系统的一种权力分配状态,其中没有任何国家占据主导地位,各国权力大致均等分配。

1.国内均势和国际均势的比较

  • 本质相同:都是权力在政治单元之间均等分配,没有任何一个单元占有绝对优势。
  • 单元不同:国际均势指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国内均势主要指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政府机构之间的权力分配。

2. 均势的类型

  • 主导均势-从属均势
  • 简单均势-复杂均势
  • 整体均势-局部均势
  • 自发均势-人为均势

(1)主导均势和从属均势

  • 主导均势:某些地区或者某些国家之间的均势,对整个国际系统具有决定性影响。
  • 从属均势:某些地区或者某些国家之间的均势,在整个国际系统中不具有决定性影响。

(2)简单均势和复杂均势

  • 简单均势:两个大国之间的均势。
  • 复杂均势:三个以上国家之间的均势。

(3)整体均势和局部均势

  • 整体均势:全球国际系统的均势。
  • 局部均势:地区国际系统的均势。

(4)自发均势和人为均势

  • 自发均势:不是国家有意追求的结果。各国可能试图相互兼并,但结果却违反了愿望。
  • 人为均势:国家有意追求的结果。各国没有相互兼并的意图,而是试图相互限制权力。

二、均势形成的原因

在国内政治中,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导致保障均势的宪法和法律。国际政治中不存在保障均势的宪法和法律,均势原则很容易被国家抛弃。那么,均势在什么条件下形成?摩根索和沃尔兹都认为均势的形成是必然的,不过他们提出了两种不同解释。

1.国内均势形成的原因

  • 政治哲学中的均势理论: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蚀人,因此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以野心对抗野心,防止个人自由和权利受到绝对权力的侵犯。为此,必须制定法律以保障分权制衡。
  • 理论的实践:民主革命(英国、美国、法国),宪政体制。美国的政治制度是最典型的分权制衡(separation of power, check and balance)制度,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政府机构之间,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形成了发达、完善的分权制衡网络。
  • 由此可见,国内均势是人们以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为指导而不断努力追求的结果,是人为设计的制度框架。

阅读材料

  • 洛克《政府论》
  •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联邦党人文集》
  • 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第11章。

2. 自觉形成论:摩根索的解释

摩根索认为,均势是制约国家权力竞争的自然机制,在权力竞争过程中,国家必然会追求均势,均势是不可避免的国际政治现象。

摩根索的逻辑

  • 自然原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均势。
  • 政治原因:国家必然追求自主性和稳定性,因为它们认为(1)社会各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权存在的;(2)一旦某个社会要素凌驾于其他要素之上,就会侵犯它们的权益,所以应该维护社会各要素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因此国家必然追求均势政策,而均势政策必然导致均势。

疑问:国家追求均势就必然导致均势吗?为什么战国时期,齐、楚、赵等六国追求均势,最后却没有产生均势?

3.自发形成论:华尔兹的解释

只要国际政治是无政府秩序,且存在2个以上的国家,就必然出现制衡和均势。均势的形成不是因为国家有意追求均势,而是在无政府结构压力下,各种动机相互制衡导致的必然结果。

(1)国家行为假定

  • 国家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最低目标是确保生存,最高目标是主导世界。
  • 国家确保生存和主导世界的手段主要有2种:对内增强实力,对外争取联盟。

(2)制衡(balancing)的必然性

在无政府秩序中,一国权力的增长给其他国家带来两个可能的结果:降低了他国的权力地位;威胁他国的生存。每个国家都担心别的国家获得优势权力,使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权力地位受到损害。因此,国家总是试图抵消他国权力的增长。这种抵消他国权力的行为称为制衡。

推论:最容易遭到他国制衡的国家

  • 实力快速增长的国家
  • 谋求霸权的国家
  • 霸权国

(3)制衡的具体手段

为抵消他国权力增长,国家会采取任何手段,不管是外交的,还是军事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古代中国称之为“权谋”。最重要的制衡手段是军备和结盟。

摩根索列举的五种典型制衡手段:

  • 分而治之
  • 领土补偿
  • 加强军备
  • 对外结盟
  • 充当平衡者(balancer)

A. 软制衡(soft balancing)

通过各种外交或经济手段来制衡他国,达到降低他国声誉和政治影响的目的。可能出现在任何外交场合,如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以及国家间的日常交往中。

B. 硬制衡(hard balancing)

  • 通过加强军备和对外结盟来制衡他国。这种政策最为有效地抵消他国的军事力量,但是也最容易导致国家间关系的恶化和冲突。
  • 例子:美苏军备竞赛;北约-华约;美日同盟-中国。

同盟的定义

  • 同盟就是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所作出的关于相互间进行军事援助的承诺,国家正式许诺和他国一起与共同的敌人战斗。同盟合作是国家之间最高层次的合作,是最密切的国际合作。
  • 构成同盟的三个要素是:(1)合作主体是主权国家;(2)合作内容是军事领域,成员国有使用或考虑使用武力的义务;(3)合作目的是针对其他特定国家。

同盟的近义词

  • alignment
  • coalition
  • union
  • association

同盟的基本特征

  • 军事性:军事合作和军事目标。
  • 外向性:合作目标是对付其他国家。
  • 对抗性:与敌国有明确的、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而且随时准备以武力解决。
  • 脆弱性:同盟的目的是对付敌国权力增长或威胁,一旦目的达到,同盟就可能解体。

识别当代同盟

  • 北约(NATO)
  • 东盟(ASEAN)
  • 联合国(UN)
  • 欧盟(EU)
  • 上海合作组织(SCO)
  • 东盟地区论坛(ARF)
  •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摩根索论同盟

  • 均势在历史上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同盟。
  • 一个国家要不要结盟,不是原则问题,而是权宜的问题。

(4)均势的必然性

国家相互制衡,谋求或拥有权力优势的国家必然遭到其他国家的制衡,霸权难以建立和持久,均势必然自动形成并反复出现。

三、均势的稳定性

均势很难持久。国家间的权力分配总是在均势和失衡之间循环。原因在于均势政治具有三个特点:不确定性、不现实性、不充分性。

1. 不确定性(uncertainty)

  • 没有可靠方法测量、评估和比较权力,国家难以确切计算权力分配,难以观察均势发生变化的确切情况。例如19世纪末期德国崛起,英国开始并不重视。
  • 同盟变化无常,敌友关系不容易识别。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国关系。
  • 由上可知,国家很难采取适当的行动来维护均势。

2.不现实性(unreality)

由于均势政治的不确定性,各国难以把握权力变化,为了避免在权力斗争处于劣势,只好谋求优势。谋求优势的政策结果往往导致破坏均势的战争。

3.均势的不充分性(inadequacy)

建立和维持均势,需要形成一定的国际共识。如果国家不遵守均势原则,很难建立和维持均势。均势原则构成了均势的制度和道德基础。

四、均势的功能

当我们谈论均势的功能的时候,是从它的功利价值出发的。一种事物之所以具有一定的功能,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类的特定的价值需求。

1. 国内均势的功能

国内均势是政治哲学的理想,是人为设计的制度,目的是控制权力竞争,维护个人自由民主。根据美国的政治制度,自由是最高的政治价值,宁可牺牲效率,也要保障自由。分权制衡虽然降低了政府效率,但既防止多数人控制权力,也防止少数人控制权力,避免因权力滥用而破坏自由、民主,达到维护个人自由的目的,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原则。

2. 国际均势的功能
一些理论家认为,均势有两种功能:(1)可以防止霸权,维护国家的独立自主;(2)可以维持国际稳定与和平。

摩根索的观点

国家必然追求自主性和稳定性,因为它们认为(1)社会各个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有权存在的;(2)一旦某个社会要素凌驾于其他要素之上,就会侵犯它们的权益,所以应该维护社会各要素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因此国家必然追求均势政策,而均势政策必然导致均势。

如果目标只是稳定性,让一个要素破坏或压倒其他要素并取而代之,就可以实现这种稳定性。由于目标是稳定性加上保存体系内所有的要素,这个均衡的目标就必须防止任何要素凌驾于其他要素之上。

大卫·修谟的观点

均势是永恒的、明智的政治规则,因为均势能够维持稳定与和平。

独立与和平

对主权国家而言,独立自主和国际和平,哪个目标更为优先?显然,和平从来不是国家最优先的目标。如果和平是优先目标,面对侵略,投降就可以实现目标。相反,国家追求的是“正义的”和平,而独立自主和主权平等原则,被当代国家约定为国际正义。

均势是否可以维持国际稳定?

经验表明,国家打破均势的政策固然可能导致战争,而国家追求均势的政策同样也导致战争。
经验还表明,历史上大国打破均势和追求均势的政策,往往以牺牲小国为代价。

五、均势政策和均势原则

均势概念往往被误解成不同的含义,其中最常见的误解,是把均势等同于均势原则或均势政策。

1. 均势政策

追求或者维持均势的对外政策。不同于制衡。制衡的目的仅仅是抵消他国权力增长,而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持均势。
一些国家的均势政策追求的均势,可能是全球均势,也可能是地区均势。例如,19世纪英国的均势政策仅仅在于维护欧洲大陆均势;当代美国的均势政策仅仅是要维护地区均势,如东亚均势。

2. 均势原则

指一种对外政策指导原则,认为均势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和平,国家应该建立和维持均势。
均势原则可能是某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原则,也可能成为若干国家约定的国际规范。例如历史上欧洲国家曾经把均势原则写进国际条约(1713年《乌得勒支和约》),也曾经以均势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安全制度,如维也纳会议之后的欧洲协调。

如何看待中国的反霸政策?

中国政府历来声明,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作超级大国。中国现在不谋求霸权,即使将来经济发展了,也不谋求霸权。
中国在中美联合公报、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及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声明中,都坚持约定反霸条款。

六、均势政治及其当代形式

大国相互制衡的过程就是均势政治。
阅读、分析以下网络新闻稿:《阻止美独霸太空造回击性武器俄准备太空战》、《星球大战进行时:美要部署百星,俄研制反卫星武器》、《美知名学者认为东欧反导计划明显针对俄罗斯》、《美国出报告渲染中国威胁 加紧盯防中国海军》、《借口中国试验为幌子 美军酝酿新式反卫星武器》、《日本积极推动四国战略同盟受挫》、《日本防卫政策新变化:明确军事上要“压倒中国” 》。

结论

均势政治的本质是用权力制约权力,维持政治单元的独立自主。国家追求均势,最高目标在于防止霸权,维护独立,而不是为了维护和平。因此,为了建立和维护均势,国家往往牺牲和平,发动或参与战争。根据均势政治的三个特点可以看出,谋求均势的政策也可能导致战争。因此,均势的存在的确是防止了霸权,但是均势本身确不足以保护每个国家的生存,更不足以维护国际稳定与和平。

西方均势理论具有的基本特征
(1)均势政策是以实力为基础的,所谓“均势”实际上指的是“实力均势”或“实力均衡”;
(2)均势战略之首要目的在于寻求战略优势;
(3)形成均势需要有一个中心均衡机制,这一均衡原则只有超级大国方能驱动;
(4)西方均势理论的发展是以大国争霸世界为背景的。均势的形成或打破,都会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

七、均势理论的不足和适用范围

1. 逻辑和经验问题
制衡并不一定是国家的主导战略。面对他国的权力增长,国家的选择很多,如追随、推诿、绥靖。
并非所有的优势权力都受到制衡,例如19世纪英国的海洋霸权,当代美国的海洋霸权。
即使制衡是必然的,也无法确保制衡的结果必然是均势。秦和六国的竞争结果就说明,制衡未必确保均势的形成。

2. 均势理论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解释大国行为。
只适用于解释欧洲地区?
只适用于解释陆地军事大国?

讨论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均势政治与近现代欧洲均势政治的差别是什么?(参考摩根索第14章第3节)
中国和法国都提倡多极化。根据均势理论,分析这种对外政策的实质。
按照均势理论,一个大国的崛起会引发其他国家的制衡。冷战后中国实力快速增长,东亚国家是否在制衡中国?
按照均势理论,过多的权力会引发其他国家的制衡。冷战后美国是否遭到了其他国家的制衡?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徐万新之路 » 均势理论

评论 抢沙发

联系我们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