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实域与场景——虚域与意境
相——实相与现象——虚相与意趣
质——实质与关联——虚质与意向
性——实性与属性——虚性与意味
象——实象与模型——虚象与意象
类——实类与分类——虚类与意义
体——实体与蓝图——虚体与意图
本体——本类——本象——本性——本质——本相——本域
喻体——喻类——喻象——喻性——喻质——喻相——喻域
天地——环境——模型——架构——结构——流程——要素
格式——形式——模式——方式——公式——定式——样式
门户——平台——框架——系统——专业——模块——功能
调研——问题——理论——应用——方法——技术——工具
市场——客户——观点——价值——理念——知识——经验
观察——洞察——刻画——测绘——持戒——布施——守空
印象与情境——文科天地+理科格式+工科门户——意象与意境——文科环境+理科形式+工科平台
表象与场景——文科要素+理科样式+工科功能——景象与天地——文科流程+理科定式+工科模块
这份概念体系以 “实 – 虚” 为核心维度,串联起 “本体 – 喻体” 的映射关系、“载体 – 方法 – 跨学科” 的落地逻辑,形成了一套兼具哲学思辨与实践指向的框架。以下将从 “核心维度拆解”“概念关联梳理”“实践意义解读” 三部分,系统解读这套体系,并用具体案例辅助理解。
一、核心维度:“实 – 虚” 二元对立与统一
整套体系的根基是 “实” 与 “虚” 的辩证关系 ——“实” 指向具体、可感、功能性的存在(如场景、现象、模型),“虚” 指向抽象、精神、价值性的表达(如意境、意趣、意象)。二者并非对立,而是 “实” 为 “虚” 的载体,“虚” 为 “实” 的升华。
下表对 “域、相、质、性、象、类、体” 七大核心概念的 “实 – 虚” 内涵进行拆解:
核心概念 | 「实」的维度(具体存在) | 「实」的关键属性 | 「虚」的维度(抽象表达) | 「虚」的关键属性 | 案例辅助 |
---|---|---|---|---|---|
域 | 实域(物理 / 功能空间) | 场景化、边界性 | 虚域(精神 / 氛围空间) | 意境化、氛围感 | 实域:咖啡馆的 “点单 – 就坐” 场景;虚域:咖啡馆 “安静、治愈” 的意境 |
相 | 实相(可观测的现象) | 客观性、具象性 | 虚相(可感知的意趣) | 主观性、趣味性 | 实相:产品包装的 “蓝色主色调”;虚相:蓝色传递的 “清新、可靠” 意趣 |
质 | 实质(事物的关联 / 本质) | 关联性、实用性 | 虚质(事物的意向 / 倾向) | 导向性、价值性 | 实质:手机 “充电 – 续航” 的功能关联;虚质:手机 “便捷生活” 的用户意向 |
性 | 实性(事物的属性 / 功能) | 功能性、确定性 | 虚性(事物的意味 / 内涵) | 内涵性、联想性 | 实性:保温杯 “保温 6 小时” 的属性;虚性:保温杯 “温暖陪伴” 的意味 |
象 | 实象(可复刻的模型 / 形态) | 具象性、可复制 | 虚象(可感知的意象 / 象征) | 象征性、精神性 | 实象:品牌 LOGO 的矢量模型;虚象:LOGO 传递的 “创新、专业” 意象 |
类 | 实类(基于属性的分类) | 逻辑性、归属性 | 虚类(基于意义的归类) | 意义性、关联性 | 实类:“家电” 按功能分为冰箱、洗衣机;虚类:“智能家居” 按 “便捷生活” 意义归类 |
体 | 实体(可落地的蓝图 / 载体) | 落地性、结构性 | 虚体(可传递的意图 / 目标) | 目的性、方向性 | 实体:APP 的开发蓝图;虚体:APP “提升用户效率” 的设计意图 |
二、概念关联:从 “本体 – 喻体” 到 “载体 – 方法”
这套体系并非孤立概念的堆砌,而是通过 “映射关系” 和 “层级逻辑” 形成闭环,具体可分为三层关联:
1. 第一层:“本体 – 喻体”—— 概念的 “映射理解”
“本体 – 喻体” 是对上述 “域相质性象类体” 的比喻性应用:
- 本体:事物 “自身的本质属性”(如 “手机” 的本体是 “实类 = 通讯工具”“本性 = 便携交互”“本象 = 矩形触屏模型”);
- 喻体:用另一个事物的属性 “解释本体”(如把 “手机” 比作 “口袋里的电脑”,此时 “喻类 = 移动计算设备”“喻象 = 便携智能终端模型”“喻性 = 高效连接属性”)。
通过 “本体 – 喻体” 的映射,复杂概念可被简化理解 —— 比如用 “城市是巨大的生命体”(喻体)解释 “城市” 的本体:本体 “本域 = 城市空间”→喻体 “喻域 = 生命体的生存空间”;本体 “本质 = 资源流动系统”→喻体 “喻质 = 生命体的血液循环系统”。
2. 第二层:“天地 – 格式 – 门户”—— 概念的 “载体框架”
这三组概念是 “实域” 的具体落地形态,呈现 **“宏观环境→中观形式→微观平台” 的层级关系 **:
载体层级 | 概念组 | 核心内涵(实域指向) | 案例 |
---|---|---|---|
宏观:环境 / 背景 | 天地 | 事物所处的 “外部大环境”(如行业环境、社会背景、自然系统) | 电商行业的 “天地”= 数字经济环境、消费升级背景 |
中观:规则 / 形态 | 格式 | 环境中 “标准化的形式 / 规则”(如结构、流程、公式、模式) | 电商平台的 “格式”= 订单流程(要素→结构→流程)、支付公式 |
微观:承载 / 入口 | 门户 | 落地的 “具体平台 / 入口”(如 APP、网站、实体场所、功能模块) | 电商平台的 “门户”= 淘宝 APP(平台)、商品详情页(模块)、线下体验店(场所) |
3. 第三层:“调研 – 市场 – 观察”—— 概念的 “认知方法”
这三组概念是探索 “实 – 虚” 本质的 **“理性 – 用户 – 感性” 三维认知路径 **,对应不同的认知目标:
认知维度 | 概念组 | 核心逻辑(从 “实” 到 “虚”) | 案例(以 “开发一款奶茶 APP 为例”) |
---|---|---|---|
理性调研(解决 “如何做”) | 调研 | 从 “实问题” 到 “虚理论”,再落地为 “实工具”:问题(实)→理论(虚)→应用(虚)→方法(实)→技术(实)→工具(实) | 问题:用户点奶茶排队久→理论:“即时配送效率模型”→工具:APP 的 “预订单系统” |
用户视角(解决 “为谁做”) | 市场 | 从 “实客户” 到 “虚价值”,沉淀为 “实经验”:市场(实)→客户(实)→观点(虚)→价值(虚)→理念(虚)→知识(虚)→经验(实) | 市场:年轻白领→客户:25-30 岁上班族→价值:“节省时间”→经验:APP 默认 “快速下单” 按钮 |
感性洞察(解决 “做什么”) | 观察 | 从 “实现象” 到 “虚本质”,升华为 “虚境界”:观察(实)→洞察(虚)→刻画(实)→测绘(实)→持戒(虚:遵循规律)→布施(虚:应用认知)→守空(虚:不执表象) | 观察:用户点奶茶时会看 “成分表”→洞察:用户关注健康→持戒:APP 必须标注成分→守空:不执着于 “低价”,聚焦 “健康价值” |
三、实践意义:跨学科整合 —— 文科 + 理科 + 工科
体系的最终落地,体现在 “印象 – 情境”“表象 – 场景” 两组跨学科整合中,明确了不同学科在 “实 – 虚” 转化中的角色:
1. 印象与情境:从 “感知” 到 “环境” 的整合
- 核心逻辑:文科定义 “虚” 的价值,理科规范 “实” 的形式,工科搭建 “实” 的载体
- 文科天地(宏观)+ 理科格式(中观)+ 工科门户(微观)→ 印象(用户对 “实” 的初步感知)→ 情境(“实 + 虚” 的整体氛围)
- 案例:打造 “书店咖啡馆” 的情境
- 文科:定义 “安静、文艺” 的意境(虚域);
- 理科:设计 “书架 + 桌椅” 的布局格式(实格式)、“灯光亮度 = 200lux” 的参数(实定式);
- 工科:搭建 “扫码点单” 的小程序门户(实门户)、“书架承重结构” 的模块(实模块);
- 最终形成:用户 “走进书店咖啡馆” 的印象→“文艺 + 便捷” 的整体情境。
2. 表象与场景:从 “现象” 到 “系统” 的整合
- 核心逻辑:文科挖掘 “虚” 的内涵,理科优化 “实” 的效率,工科落地 “实” 的功能
- 文科要素(虚:价值要素)+ 理科样式(实:形式样式)+ 工科功能(实:落地功能)→ 表象(用户对 “实” 的具体观察)→ 景象(“实 + 虚” 的系统呈现)
- 案例:设计 “健身 APP” 的场景
- 文科:挖掘 “用户追求健康” 的意向(虚质)、“坚持运动” 的意味(虚性);
- 理科:优化 “运动计划” 的流程样式(实流程)、“数据统计” 的公式(实公式);
- 工科:开发 “打卡提醒” 的功能(实功能)、“运动数据同步” 的模块(实模块);
- 最终形成:用户 “看到 APP 打卡界面” 的表象→“科学 + 激励” 的健身景象。
四、总结:这套体系的核心价值
这套概念体系的本质,是提供了一套 **“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整合” 的思维工具 **:
- 对 “实 – 虚” 的拆解,帮助我们既不忽视 “功能性落地”(实),也不丢失 “价值性表达”(虚);
- “本体 – 喻体” 的映射,降低了复杂概念的理解成本;
- “载体 – 方法 – 跨学科” 的逻辑,让抽象概念能落地为 “可执行的系统”(如产品、服务、场景)。
无论是学术研究(如文化符号分析)、商业实践(如产品设计、品牌打造),还是日常认知(如理解复杂事物),这套体系都能提供 “结构化的思考框架”,避免陷入 “只看表象,不见本质” 或 “只谈理念,不落地” 的误区。